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金融业的重中之重。
在国新办9月5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回应了相关问题,表示“将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目标,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还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都离不开资金要素的保障。与此同时,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也是金融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体系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阶段特征和结构特点,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方向,在满足时代需要中实现自身发展。
科技创新复杂多元,科技企业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金融需求区别较大。客观来看,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必须加快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和配套机制,丰富金融工具,全面提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对此,本次新闻发布会也提出了多方面建议,其中,央行提出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提升“三个比重”。
第一,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科技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长周期活动。股权融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特征天然适应科技创新融资需求。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功能,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此外,还要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的融资产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强度和水平,为科技型企业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第二,提升股权融资中投早、投小的比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让机构敢投、愿投、能投。对此,一方面,针对前沿研究、成果转化等创新环节中的风险投资介入不足等问题,加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要把推动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畅通“募投管退”全链条,特别是拓宽创投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提升创投机构综合性服务能力,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精准服务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
第三,提升科技创新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当前,我国总体金融结构仍然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优化调整信贷投向结构成为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广度和强度的重要着力点。要善用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同时,要推动银行构建相对独立的集中化科技金融业务管理机制,完善信贷额度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等机制安排,探索建立标准清晰的尽职免责制度,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与科技强国建设相适应的信贷结构,引导银行构建与之适配的风险评估模型和业务流程,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信贷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等问题。